6月14日下午,在人文与法学学院7号楼115室,我系邀请到了古筝演奏老师、广州广播电视台fm88.0主持人刘一强先生,为我们开展了一场“古筝美学赏析会”。本次鉴赏会是本学年最后一场有关传统音乐的讲座,由高立梅老师主持。除哲学系师生外,李寒晖老师专程参加了本次讲座,还有一些慕名前来的校外中老年朋友们。
本次讲座以“古筝”为主题,讲述了古筝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古筝曲目的鉴赏与弹奏。
讲座开始前,老师以一句“曲水流觞”将大家拉入赏析情境,由此带领同学们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的起源和许多民族乐器。刘老师介绍说,骨笛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有着长至8800年的历。骨笛尺寸不一,相应的音调也不同:尺寸越小的骨笛,声音越是尖锐。并结合了“博物馆奇妙夜”的演奏展现了骨笛清圆凄凉的音色。
刘老师分别介绍古筝的流变及国内外不同流派、版本的古筝变迁。古筝的原身叫秦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20世纪的古筝在南北筝的基础上分别衍生出其他几大整派,其形制也由原来唐宋时的十三根弦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
刘一强老师讲解民族乐器
刘老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让大家看到了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古筝”的演变和不同外型,以及与其他西洋乐器、唱法的现代结合。早在上个世纪,韩国将伽倻琴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包括rap,b-box,电子,new age等一系列的音乐风格产生微妙的融合;十年前,日本用尺八演奏,同时结合koto和街舞重新演绎了lady gaga的《telephone》;而在中国,电影《闪光少女》将二次元文化与传统民族乐器结合,“女子十二乐坊”“芳华十八”等流行乐团也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融合。在听觉和视觉共同冲击下,这些创新融合了古今中外的古典声音,让古筝重新焕发出了生命力,再次吸引人们对她的关注和喜爱。
刘一强老师现场演奏
在筝曲鉴赏环节,刘老师结合滑音和颤音的手法,为大家带来了多首古筝名曲独奏。《高山流水》一出,好似展开了一幅超脱平和的自然图景,悠幽之情寓于琴声之中,那千年来为人所称道的知己之音给大家带来了心灵的颤动。幽雅的古筝弹奏明快艳丽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则别具一番风味,让同学们领略了古筝的灵动性与区域性。《临安遗恨》用重颤音表现出岳飞受冤枉死的悲壮之情;较之更为柔和的《虞美人》多用滑音,表达了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讲座以古筝名曲《渔舟唱晚》结束,据讲解,这首歌是从《春江花月夜》中选出来成为古筝单曲独奏,其声音浑厚悠长,曾被一位外国竖琴演奏家称这是“富有东方风味的世界名曲”,并把它改编成竖琴曲。
现场互动环节中,一位同学几分钟就学会了《沧海一声笑》的演奏手法。刘老师借此鼓励从未学习过古筝的同学尝试古筝,言道“千日琵琶,百日筝。”同时,老师也强调领悟任何音乐作品时,首先做的就是引经据典,理解作曲背后的故事,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创作之意,并获得自己的独到理解。
同学现场体验
讲座最后,高立梅老师代表哲学系师生,真诚感谢李寒晖、刘一强等老师,为哲学系师生倾情奉献的系列音乐艺术鉴赏,协助实验室传统音乐课程的开展与完成,给尚处在起步阶段的哲学系礼乐文化实验室以莫大的帮助与支持。各位老师的高尚情操,正彰显着艺术崇高而超越世俗的精神气质,高老师期望各位同学在艺术高尚精神的熏染下,培养高贵的人格,担当为社会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高立梅老师讲座总结发言
至此,2017级哲学班为期一年的传统音乐课程圆满完成。本课程前后组织了8场讲座,重点普及了古琴、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知识及相关音乐欣赏。
部分音乐讲座现场图片
结合理论学习与音乐欣赏,实验室还展开了相关实践实操课程。实验室邀请古琴专家刘勇刚老师为同学展开了几次实操课程,同学在其中学习了古琴演奏的基本指法,并学习弹奏了一首曲目。尽管目前活动场地较小、乐器数量有限,同学们还是利用课余,轮流积极到实验室练习课程所学的基本功,录制视频作业。
古琴老师刘勇刚指导同学们现场弹奏
2019年5月4日,在李寒晖老师的帮助下,2017级全体同学集体观赏了“2019广州民族乐团庆祝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华乐岭南》民族音乐会”。这次集体观赏,让同学们更生动全面地感受了民族音乐的魅力与文化精神。
民族音乐会现场合影
古琴老师刘勇刚与17级哲学班同学合影
第一期传统音乐课程结束了,受限于课时,大家对传统音乐的学习还处在初步了解与体验的层面,但课程的意义在于,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对中华传统音乐的了解与鉴赏,领悟到音乐背后所蕴含的中华礼乐文化精神,由此关注践习中国文化,塑造具有文化内涵的文质彬彬的人格气质,成为富有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人才。让我们在下一期的精彩活动中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