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乐网页首页  学生工作  人文之声  师说> 正文
  • 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在高校教育中的践行-米乐网页

    提交时间2023-11-30 15:34:28

    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在高校教育中的践行

    施煜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非遗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永恒的精神家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1)民族性。非遗是某一群体或团体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精髓的根源。有别于其他团体或群体,其自身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文化性。非遗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民族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有着浓郁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它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技艺、经验和精神等文化的内涵,是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3)传承性。非遗是民族先辈们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至今的文化财富。他们在历史的长河里应运而生,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又不断得到创新。非遗传承了民族文化根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流变的活态文化

    (4)认同感。非遗蕴含着民族原生态的生活习俗、行为规范,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非遗的一代代传承,是建立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的。没有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基因的认同感,非遗就不可能代代相传延续下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广的重要性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非遗文化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记录了不同时期的节庆民俗,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通过宣传推广非遗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历史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教育审美价值。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通过对非遗文化的知识文化、工艺技能的学习,可以熏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锻造品质价值。非遗文化作品的制作,可以磨练出优秀的品质。非遗文化作品从创作到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分考验人的心性和定力。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去掉浮躁,凝神静心,方能成就好的作品。长期的非遗文化的学习,可以磨练青年学生的心性,培养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等优秀品质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理想信念教育价值。通过非遗文化的推广普及,可以唤醒青年一代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增强对非遗的危机意识和自觉保护意识,对保护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积极作用,增强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广大学生理想信念提升。

    总之,保护和利用好、推广和宣传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民教育的提高、文化保护的传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意义重大。

    四、高校中践行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的尝试

    1. 课程设置:高校可以开设非遗文化课程,如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定义、特点、价值,以及保护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也可以掌握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方法和技能。

    2. 实践教学: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如非遗文化调研、非遗文化保护宣传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可以组织非遗文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非遗文化展览、非遗文化讲座、非遗文化表演等。这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4. 学术研究: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的学术研究,探究非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学术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5. 社会服务: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遗文化的社会服务活动,如为社区或乡村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提供帮助和支持,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

    6. 合作与交流: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非遗传承人、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推进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例如,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高校进行讲座、表演和示范,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非遗文化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同时,可以通过与国内外同类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共享资源,互相学习,共同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7. 创新与开发: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开发。例如,可以通过艺术、设计、传媒等学科的专业力量,对非遗文化进行创意开发,将其转化为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艺术形式或文化产品,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

    8. 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高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非遗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推广。例如,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数字化扫描等方式,将非遗文化转化为数字形态,存储在数据库中,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向更多人展示和推广非遗文化。

    总之,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合作交流、创新开发和数字化保护等多种方式,可以全面推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非遗文化融入思政课的方法分析

    1. 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如运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海报等形式,推广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保护意义。

    2. 创新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将非遗项目融入到课程中,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无形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互动式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

    3. 结合非遗文化进行思政教育:通过挖掘非遗项目中的思政资源,将非遗传承和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通过讲述非遗传承人的奋斗故事,让学生学习到敬业、勤奋、创新等价值观。

    4. 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非遗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非遗文化节、非遗博物馆等,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加深非遗文化传承。

    5. 邀请专家讲座:邀请非遗专家、传承人等为学生进行思政课程讲座,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技艺、艺术表现等方面,激发他们对非遗保护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以上方法,将非遗文化融入思政课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平台,具备广泛的教育资源和传承功能,传统“非遗”技艺可以融入教学体系中。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和创作活动等,将非遗技艺与文化传承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的价值和意义,防止珍贵的技艺在今天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

    非遗文化是极具人文底蕴的传统文化精髓,将非遗融入高校精神建设中,以人文底蕴发掘大学文化特色,势必催生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特征的文化校园。高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境与挑战,对此,高校要围绕文化融合、活态化传承、协同设计创新、校政产多方联动、跨文化传播、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机制,探索高校非遗文化传承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非遗文化在高校中的宣传推广走深走实,真正让非遗文化在高校校园之中生根发芽,焕发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   来源:人文与法学学院   人气:256

    官方微信

    • 学院公众号
    • 团委学生会
    • 易班
    网站地图